广东瑞科律师事务所
诚信勤勉 厚德尚法
前言
近日,因“高考数学被指泄题”热搜爆了荣登榜首,不少人都为之发声,很快教育部针对此事件作出了相应的回应。但是每年高考作弊这个热词一直居高不下,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个学子甘愿冒着毁掉前途的风险也要去尝试呢?要知道,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根据《刑法》规定,高考作弊,最高可判七年。需要提醒的是,法律不仅处罚组织作弊、帮助作弊的人,还处罚参与作弊的考生。
一、
高考作弊会牵扯哪些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修订)(节选)
第七十九条 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
●(二)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
●(三)抄袭他人答案的;
●(四)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五)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节选)
第二百八十四条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代替考试罪】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也均对替考、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扰乱考场秩序等行为做出了严厉的处罚规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考,公考、法考等也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二、
高考过后要注意保护自己哪些隐私?
-
准考证务必保管好,不要在朋友圈晒准考证的图片。考生号和密码是绝对不能透露的信息,后续的高考成绩、录取结果、体检结果都是靠这个账号密码去进行查询。
-
成绩查询页面不要放到社交网络,必要发送时记得把个人信息去除。高考志愿表和录取通知书也不可以随意发到社交网络上,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END
免责声明
本文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的,请联系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